专业研究
专业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
/
建材视角 | 新冠疫情之下买卖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认定及操作建议

建材视角 | 新冠疫情之下买卖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认定及操作建议

  • 分类:专业文章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买卖合同作为最常见的经济合同之一,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对于生产加工型企业来说,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可能面临无法及时采购到足额的生产必需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显著提高的问题,进而导致利润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在销售方面,因为不同地区的疫情防控措施,可能导致有些产品销售量下降、货物积压、价格下跌,也可能出现交付迟延、不能或者对方企业违约拒收的情况。本文仅就生产加工企业在购买、销售两个环节中涉及的不可抗力的认定进行分析并就法律层面的操作提出建议。   一、新冠疫情下对不可抗力条款的认定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关于新冠疫情及不可抗力对合同履行造成影响的讨论一直在持续。笔者认为,疫情并不必然等同于不可抗力,疫情之下的合同,究竟是应当正常履行,还是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予以变更,还是属于不可抗力予以免责或解除,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界定。在此,笔者通过正反两个案例予以简要说明:       案例一   一般情况下,除非合同明确约定,原材料不足通常无法作为卖方主张不可抗力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卖方应当有其他渠道保证充分的原材料供应。但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若卖方非基于自身原因导致无渠道获取原材料,那么原材料短缺的原因可能会被视为不可抗力。但是通过本案也可以看出,主张疫情对原材料供应的影响为不可抗力,需要证明其原材料供应地单一且确实受到疫情影响而存在原材料供应的困难。法院会根据卖方履行合同的情况、双方沟通往来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值得说明的是,不可抗力作为解除事由时,往往只能在不可抗力导致合同完全不能履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才可解除合同。若仅造成合同一时不能履行,一旦不可抗力事由消失,合同仍然可以继续履行,此时除非当事人一方有证据证明时间因素对合同目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迟延履行将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否则只能产生延期履行的效果,而不能解除合同。       案例二   通过上述案例可见,不可抗力作为一项免责事由,其法律效果仅是对不可抗力影响范围内的事项和责任免责。若不可抗力与债务人的行为共同构成损害发生的原因,则应根据比例原则就两者对损害发生产生作用的比例大小划分损失的承担;若基于债务人的主观原因而非受不可抗力影响的,则不支持不可抗力的抗辩。   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即买卖合同能够继续履行,但因为疫情因素,导致合同履行明显不公平时,卖方也可以通过主张情势变更要求法院或仲裁庭对合同的权利义务予以调整。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的通知》有明确的规定,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二、法律操作建议   (一)条款设计   新冠疫情更加突出了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拟定的重要性,建议企业及时总结并修订合同中的不可抗力的条款。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以及后果,并根据行业特征、经营模式以及涉及的市场,考虑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并在不可抗力条款中将风险予以排除。   (二)及时通知   在新冠疫情对合同履行造成影响时,企业应及时通知对方,通知的内容可以包括不可抗力的主张、受到疫情影响的时间、范围、程度以及做了哪些减损措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通知并非一劳永逸,企业应在相应的时间节点持续通知对方有关情况,以便对方获得必要时间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否则就扩大部分损失,可能仍需承担责任。   (三)固定证据   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即便由于不可抗力导致不能及时提供证明,也应在不可抗力影响减轻或者消失后的合理时间内尽快固定证据,提供证明。证明形式范围相对宽泛,且提供证明义务在法律上也并非绝对,诸如封城措施以及各地启动一级响应等重要事件,可以通过有关途径查询。   建议企业注意留存不可抗力的证明文件(如政府的通知、公告等)、通知的发送记录、对方表示对不可抗力的认可以及为减少不可抗力影响所作的措施、企业自身受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响而停止生产销售或者经营成本剧增等证据材料,在双方存在争议时及时取得律师、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四)积极减损   企业应在疫情导致无法履行或知悉合同受疫情影响履行困难后,及时采取减损措施,比如及时通知对方及关联方暂停对人、财、物的投入,协商变更交付方式,延长交付期限,及时处理易损易耗标的物等,防止合同相对方及其他关联方的损失扩大,避免加重自身责任。   (五)分类评估   1. 全面梳理正在履行中的各类合同文件,全面评估疫情带来影响,尤其是对自身履约能力以及合同相对方履约能力的影响。结合自身商业需求和实际情况评估确定是继续履行、还是变更或解除合同,避免一刀切。   2.对于近期拟签署的合同,要充分考虑疫情、疫情管控对合同履行,包括但不限于履行时间、地方政府的政策要求、疫情发展趋势、商品的性质、交易的目的,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3.考虑到新冠疫情的反复发生,建议在新冠疫情之后签订的合同中明确约定将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作为不可抗力并对其影响和后果进行评估,如确实无法评估的,应当设置合理的免责条款以及相对灵活的协议变更、解除条款。     附:法律规定及最高院指导意见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   三、依法妥善审理合同纠纷案件。受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影响而产生的合同纠纷案件,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在适用法律时,应当综合考量疫情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案件的影响,准确把握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与合同不能履行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原因力大小,按照以下规则处理: (一)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依法适用不可抗力的规定,根据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程度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当事人对于合同不能履行或者损失扩大有可归责事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主张其尽到及时通知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举证责任。 (二)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仅导致合同履行困难的,当事人可以重新协商;能够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切实加强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当事人继续履行。当事人以合同履行困难为由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其请求变更合同履行期限、履行方式、价款数额等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予以支持。合同依法变更后,当事人仍然主张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   (一) 合同案件的审理 1.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当事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履行买卖合同或者履行成本增加,继续履行不影响合同目的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出卖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完成订单或者交付货物,继续履行不能实现买受人的合同目的,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经支付的预付款或者定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买受人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买卖合同能够继续履行,但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人工、原材料、物流等履约成本显著增加,或者导致产品大幅降价,继续履行合同对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请求调整价款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调整价款。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出卖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货,或者导致买受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付款,当事人请求变更履行期限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变更履行期限。 已经通过调整价款、变更履行期限等方式变更合同,当事人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建材视角 | 新冠疫情之下买卖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认定及操作建议

【概要描述】
买卖合同作为最常见的经济合同之一,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对于生产加工型企业来说,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可能面临无法及时采购到足额的生产必需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显著提高的问题,进而导致利润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在销售方面,因为不同地区的疫情防控措施,可能导致有些产品销售量下降、货物积压、价格下跌,也可能出现交付迟延、不能或者对方企业违约拒收的情况。本文仅就生产加工企业在购买、销售两个环节中涉及的不可抗力的认定进行分析并就法律层面的操作提出建议。

 





一、新冠疫情下对不可抗力条款的认定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关于新冠疫情及不可抗力对合同履行造成影响的讨论一直在持续。笔者认为,疫情并不必然等同于不可抗力,疫情之下的合同,究竟是应当正常履行,还是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予以变更,还是属于不可抗力予以免责或解除,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界定。在此,笔者通过正反两个案例予以简要说明:

 










 





 









案例一










 



一般情况下,除非合同明确约定,原材料不足通常无法作为卖方主张不可抗力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卖方应当有其他渠道保证充分的原材料供应。但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若卖方非基于自身原因导致无渠道获取原材料,那么原材料短缺的原因可能会被视为不可抗力。但是通过本案也可以看出,主张疫情对原材料供应的影响为不可抗力,需要证明其原材料供应地单一且确实受到疫情影响而存在原材料供应的困难。法院会根据卖方履行合同的情况、双方沟通往来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值得说明的是,不可抗力作为解除事由时,往往只能在不可抗力导致合同完全不能履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才可解除合同。若仅造成合同一时不能履行,一旦不可抗力事由消失,合同仍然可以继续履行,此时除非当事人一方有证据证明时间因素对合同目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迟延履行将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否则只能产生延期履行的效果,而不能解除合同。

 










 





 









案例二










 



通过上述案例可见,不可抗力作为一项免责事由,其法律效果仅是对不可抗力影响范围内的事项和责任免责。若不可抗力与债务人的行为共同构成损害发生的原因,则应根据比例原则就两者对损害发生产生作用的比例大小划分损失的承担;若基于债务人的主观原因而非受不可抗力影响的,则不支持不可抗力的抗辩。

 

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即买卖合同能够继续履行,但因为疫情因素,导致合同履行明显不公平时,卖方也可以通过主张情势变更要求法院或仲裁庭对合同的权利义务予以调整。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的通知》有明确的规定,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二、法律操作建议





 





(一)条款设计





 

新冠疫情更加突出了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拟定的重要性,建议企业及时总结并修订合同中的不可抗力的条款。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以及后果,并根据行业特征、经营模式以及涉及的市场,考虑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并在不可抗力条款中将风险予以排除。

 





(二)及时通知





 

在新冠疫情对合同履行造成影响时,企业应及时通知对方,通知的内容可以包括不可抗力的主张、受到疫情影响的时间、范围、程度以及做了哪些减损措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通知并非一劳永逸,企业应在相应的时间节点持续通知对方有关情况,以便对方获得必要时间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否则就扩大部分损失,可能仍需承担责任。

 





(三)固定证据





 

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即便由于不可抗力导致不能及时提供证明,也应在不可抗力影响减轻或者消失后的合理时间内尽快固定证据,提供证明。证明形式范围相对宽泛,且提供证明义务在法律上也并非绝对,诸如封城措施以及各地启动一级响应等重要事件,可以通过有关途径查询。

 

建议企业注意留存不可抗力的证明文件(如政府的通知、公告等)、通知的发送记录、对方表示对不可抗力的认可以及为减少不可抗力影响所作的措施、企业自身受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响而停止生产销售或者经营成本剧增等证据材料,在双方存在争议时及时取得律师、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四)积极减损





 

企业应在疫情导致无法履行或知悉合同受疫情影响履行困难后,及时采取减损措施,比如及时通知对方及关联方暂停对人、财、物的投入,协商变更交付方式,延长交付期限,及时处理易损易耗标的物等,防止合同相对方及其他关联方的损失扩大,避免加重自身责任。

 





(五)分类评估





 

1. 全面梳理正在履行中的各类合同文件,全面评估疫情带来影响,尤其是对自身履约能力以及合同相对方履约能力的影响。结合自身商业需求和实际情况评估确定是继续履行、还是变更或解除合同,避免一刀切。

 

2.对于近期拟签署的合同,要充分考虑疫情、疫情管控对合同履行,包括但不限于履行时间、地方政府的政策要求、疫情发展趋势、商品的性质、交易的目的,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3.考虑到新冠疫情的反复发生,建议在新冠疫情之后签订的合同中明确约定将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作为不可抗力并对其影响和后果进行评估,如确实无法评估的,应当设置合理的免责条款以及相对灵活的协议变更、解除条款。

 

 

附:法律规定及最高院指导意见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

 

三、依法妥善审理合同纠纷案件。受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影响而产生的合同纠纷案件,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在适用法律时,应当综合考量疫情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案件的影响,准确把握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与合同不能履行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原因力大小,按照以下规则处理:

(一)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依法适用不可抗力的规定,根据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程度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当事人对于合同不能履行或者损失扩大有可归责事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主张其尽到及时通知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举证责任。

(二)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仅导致合同履行困难的,当事人可以重新协商;能够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切实加强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当事人继续履行。当事人以合同履行困难为由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其请求变更合同履行期限、履行方式、价款数额等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予以支持。合同依法变更后,当事人仍然主张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

 

(一) 合同案件的审理

1.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当事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履行买卖合同或者履行成本增加,继续履行不影响合同目的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出卖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完成订单或者交付货物,继续履行不能实现买受人的合同目的,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经支付的预付款或者定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买受人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买卖合同能够继续履行,但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人工、原材料、物流等履约成本显著增加,或者导致产品大幅降价,继续履行合同对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请求调整价款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调整价款。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出卖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货,或者导致买受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付款,当事人请求变更履行期限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变更履行期限。

已经通过调整价款、变更履行期限等方式变更合同,当事人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分类:专业文章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6
  • 访问量:
详情

买卖合同作为最常见的经济合同之一,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对于生产加工型企业来说,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可能面临无法及时采购到足额的生产必需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显著提高的问题,进而导致利润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在销售方面,因为不同地区的疫情防控措施,可能导致有些产品销售量下降、货物积压、价格下跌,也可能出现交付迟延、不能或者对方企业违约拒收的情况。本文仅就生产加工企业在购买、销售两个环节中涉及的不可抗力的认定进行分析并就法律层面的操作提出建议。

 

一、新冠疫情下对不可抗力条款的认定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关于新冠疫情及不可抗力对合同履行造成影响的讨论一直在持续。笔者认为,疫情并不必然等同于不可抗力,疫情之下的合同,究竟是应当正常履行,还是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予以变更,还是属于不可抗力予以免责或解除,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界定。在此,笔者通过正反两个案例予以简要说明:

 

 
 

案例一

 

一般情况下,除非合同明确约定,原材料不足通常无法作为卖方主张不可抗力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卖方应当有其他渠道保证充分的原材料供应。但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若卖方非基于自身原因导致无渠道获取原材料,那么原材料短缺的原因可能会被视为不可抗力。但是通过本案也可以看出,主张疫情对原材料供应的影响为不可抗力,需要证明其原材料供应地单一且确实受到疫情影响而存在原材料供应的困难。法院会根据卖方履行合同的情况、双方沟通往来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值得说明的是,不可抗力作为解除事由时,往往只能在不可抗力导致合同完全不能履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才可解除合同。若仅造成合同一时不能履行,一旦不可抗力事由消失,合同仍然可以继续履行,此时除非当事人一方有证据证明时间因素对合同目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迟延履行将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否则只能产生延期履行的效果,而不能解除合同。

 

 
 

案例二

 

通过上述案例可见,不可抗力作为一项免责事由,其法律效果仅是对不可抗力影响范围内的事项和责任免责。若不可抗力与债务人的行为共同构成损害发生的原因,则应根据比例原则就两者对损害发生产生作用的比例大小划分损失的承担;若基于债务人的主观原因而非受不可抗力影响的,则不支持不可抗力的抗辩。

 

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即买卖合同能够继续履行,但因为疫情因素,导致合同履行明显不公平时,卖方也可以通过主张情势变更要求法院或仲裁庭对合同的权利义务予以调整。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的通知》有明确的规定,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二、法律操作建议

 

(一)条款设计

 

新冠疫情更加突出了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拟定的重要性,建议企业及时总结并修订合同中的不可抗力的条款。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以及后果,并根据行业特征、经营模式以及涉及的市场,考虑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并在不可抗力条款中将风险予以排除。

 

(二)及时通知

 

在新冠疫情对合同履行造成影响时,企业应及时通知对方,通知的内容可以包括不可抗力的主张、受到疫情影响的时间、范围、程度以及做了哪些减损措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通知并非一劳永逸,企业应在相应的时间节点持续通知对方有关情况,以便对方获得必要时间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否则就扩大部分损失,可能仍需承担责任。

 

(三)固定证据

 

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即便由于不可抗力导致不能及时提供证明,也应在不可抗力影响减轻或者消失后的合理时间内尽快固定证据,提供证明。证明形式范围相对宽泛,且提供证明义务在法律上也并非绝对,诸如封城措施以及各地启动一级响应等重要事件,可以通过有关途径查询。

 

建议企业注意留存不可抗力的证明文件(如政府的通知、公告等)、通知的发送记录、对方表示对不可抗力的认可以及为减少不可抗力影响所作的措施、企业自身受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响而停止生产销售或者经营成本剧增等证据材料,在双方存在争议时及时取得律师、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四)积极减损

 

企业应在疫情导致无法履行或知悉合同受疫情影响履行困难后,及时采取减损措施,比如及时通知对方及关联方暂停对人、财、物的投入,协商变更交付方式,延长交付期限,及时处理易损易耗标的物等,防止合同相对方及其他关联方的损失扩大,避免加重自身责任。

 

(五)分类评估

 

1. 全面梳理正在履行中的各类合同文件,全面评估疫情带来影响,尤其是对自身履约能力以及合同相对方履约能力的影响。结合自身商业需求和实际情况评估确定是继续履行、还是变更或解除合同,避免一刀切。

 

2.对于近期拟签署的合同,要充分考虑疫情、疫情管控对合同履行,包括但不限于履行时间、地方政府的政策要求、疫情发展趋势、商品的性质、交易的目的,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3.考虑到新冠疫情的反复发生,建议在新冠疫情之后签订的合同中明确约定将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作为不可抗力并对其影响和后果进行评估,如确实无法评估的,应当设置合理的免责条款以及相对灵活的协议变更、解除条款。

 

 

附:法律规定及最高院指导意见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

 

三、依法妥善审理合同纠纷案件。受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影响而产生的合同纠纷案件,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在适用法律时,应当综合考量疫情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案件的影响,准确把握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与合同不能履行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原因力大小,按照以下规则处理:

(一)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依法适用不可抗力的规定,根据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程度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当事人对于合同不能履行或者损失扩大有可归责事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主张其尽到及时通知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举证责任。

(二)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仅导致合同履行困难的,当事人可以重新协商;能够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切实加强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当事人继续履行。当事人以合同履行困难为由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其请求变更合同履行期限、履行方式、价款数额等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予以支持。合同依法变更后,当事人仍然主张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

 

(一) 合同案件的审理

1.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当事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履行买卖合同或者履行成本增加,继续履行不影响合同目的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出卖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完成订单或者交付货物,继续履行不能实现买受人的合同目的,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经支付的预付款或者定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买受人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买卖合同能够继续履行,但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人工、原材料、物流等履约成本显著增加,或者导致产品大幅降价,继续履行合同对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请求调整价款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调整价款。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出卖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货,或者导致买受人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付款,当事人请求变更履行期限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变更履行期限。

已经通过调整价款、变更履行期限等方式变更合同,当事人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新闻

更多>>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0531-66590815

搜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111号济南华润中心55-57层
邮编:250014
电话:
0531-66590815
传真:0531-66590906
邮箱:
zhongchenglawyer@163.com

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

关注我们公众号

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     鲁ICP备05025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