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管控及其对策分析
- 分类:专业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12-26 14:4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企业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深入推进,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国企存在着许多经营风险。作为律师在为国有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时,应对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现状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帮助国有企业明确部门职权、加强信息交流,使国有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合规风险管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机遇和挑战,合规风险管控作为其中一个关键环节也逐渐被企业高层所关注。为推动国有企业全面加强合规管理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等,各省份相继也出台了相应的合规管理指引。山东省也印发《省属企业合规管理指引》推动省属企业合规管理工作,国有企业不单单通过加强自身合规风险管理,也要借助专业律师等外部专业机构对企业进行合规风险管控,识别企业合规风险,提升依法合规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管控现状及分析 (一)缺乏风险管控体系 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一直以来都关乎着各类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逐步对国有企业实行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改革,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更为重要。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相关法律,要求各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企业经营活动自主权和控制权、收益分配机制等相关制度。而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的传统经营观念在企业经营中根深蒂固,墨守成规沿用旧办法,这带来的后果是合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存在着岗位职责不够清晰、职工综合能力较低和防范风险意识较弱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南京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合规风险管控系统,加之内部风险管控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不高,近几年频频在合规风控管理上出现问题。这从侧面反映的其实也是该公司未及时响应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以适应规范化管理和引导,而且没有风险意识,运行中自然而然出现错误。 (二)部门冗杂及权责不明 权责明确,部门各司其职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过多的机构会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支出,增加负担。同时大量机构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职责推脱,减缓抗风险的效率,致使企业制定的各种合规风险管控的措施和步骤都流于形式,并未落到实处,自然也不能发挥它的效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诸如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内部控制薄弱等情况。在请求审批的时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容易出现进展不明,投诉无门的情况。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来制约相关人员行为及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时,很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形成,进而滋生腐败的土壤。而且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内控建设形式化严重,加之部分管理者不具备胜任能力和管理能力,甚至有些管理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其根本实质都是因为没有明确各个部门职责权限,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间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职能交叉和责任界定模糊等情况不能做到避免出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职责,甚至于部分管理人员在制定策略时,对工作过于敷衍了事且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和研究,只是理想化地脱离实际进行决策。长此以往,形成的固定套路和模式不利于合规风险管控。 (三)资源和信息共享度低 在大数据时代,资源和信息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和资源,谁就有了发展的先机。针对市场上的信息和数据的垄断,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法律进行处理,维护各类企业公平发展的权利。但是其实在国有企业内部也存在着信息和资源的沟通交流较差的问题。在某些国有企业中经常出现横向部门交流较少,信息的共享较少等情况出现,甚至工作人员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其实长此以往,带来的不仅是企业内部消息的闭塞不通,也不利于企业综合合规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部门缺乏共享与沟通,会出现各类工作大量重复,资源协同性较差,工作效率较低等情况。不仅没有发挥国有企业内部协同合作的优势,反而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对于最终问题的解决却并未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员工与上级领导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极易导致企业运行能力的下行,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堆积起来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将带来更大的风险且不易补救。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后果可能还会有企业文化建设不畅及未来发展不畅等问题,要做到及时地发现和处理,才能避免更糟糕情况的出现。 二、合规风险管控的对策 (一)企业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建立 在合规风险管控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全面检视企业合规管控体系是否健全,从合规组织体系、合规制度体系、合规管理体系、合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对企业内各部门、岗位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合规风险管控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构建合理的体系: ①建立合规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各种合规风险管平台对企业的各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加强评估风险的能力,做到及时反馈然后对各类潜在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分析处理,以提高企业面对风险的效率。 ②响应相关的国家政策,及时了解相关法律。国家颁布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公司法》等法律对企业的经营作出指导,与此同时每年的大政方针也提出了很多加强实体经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相关政策。企业要做到及时了解和学习,以调整合规风险管控方向。 ③建立起完整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在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类。在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计系统之后,才能去更好的建立风险管控体系,避免企业在某些时候可能产生的损失。 ④加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提高人员风险意识。从顶层开始,加强风险意识的建设,要让员工做到居安思危。这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好推动风险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 由于合规风险管控涉及面较广且复杂多样(即便是有个别特殊情况),所以在国企的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因素影响。确保企业各部门的职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内部的纯洁度也更利于企业风险管控,避免内部发生腐败现象的产生。要保证企业内各个机构之间相互制约与配合,明确不同权力部门每个职能责任人和具体职责任务以及工作流程等相关事项及程序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处理一件事情时不会出现推诿扯皮而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企业也应该在内部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宣传,从主观层面减少内部人员腐败的现象。事关重要风险时,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部门应该明确,并且进行事后跟踪整改。并且应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发现现有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部门细分或者是整合才能更有依据;还应该贯彻落实已经明确的职责,不应该出现挂名的现象,导致实际决策权又过于集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划分责任和实施奖惩措施是现代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加强国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 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对国有企业起着弥足轻重的作用。而信息获取的交流是企业焕发活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进行更好的发展。至于加强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则是建立合理的合规风险管控应该考虑到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利于提高风险管控的能力。强化风险管控的作用性,要从内部入手,使国有企业整体聚成一股合力更好抵御风险。各部门之间一旦形成了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渠道,会更加有利于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改变企业面貌,使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焕然一新。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企业政策来促进各部门和不同级别的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信息共享的效果。在客观因素上,国有企业可以通过程序性的东西推动数据共享,在主观上则可以通过建设国有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来进行利于信息和资源沟通的环境创建。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合规风险防控不但要内部建立合规风险的控制体系,也要借助外部专业机构力量共同推进,才能够使国有企业的合规风险管控起到效果,保障国有企业良好有序经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实现良好发展。
视点 | 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管控及其对策分析
【概要描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企业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深入推进,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国企存在着许多经营风险。作为律师在为国有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时,应对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现状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帮助国有企业明确部门职权、加强信息交流,使国有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合规风险管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机遇和挑战,合规风险管控作为其中一个关键环节也逐渐被企业高层所关注。为推动国有企业全面加强合规管理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等,各省份相继也出台了相应的合规管理指引。山东省也印发《省属企业合规管理指引》推动省属企业合规管理工作,国有企业不单单通过加强自身合规风险管理,也要借助专业律师等外部专业机构对企业进行合规风险管控,识别企业合规风险,提升依法合规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管控现状及分析
(一)缺乏风险管控体系
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一直以来都关乎着各类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逐步对国有企业实行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改革,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更为重要。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相关法律,要求各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企业经营活动自主权和控制权、收益分配机制等相关制度。而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的传统经营观念在企业经营中根深蒂固,墨守成规沿用旧办法,这带来的后果是合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存在着岗位职责不够清晰、职工综合能力较低和防范风险意识较弱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南京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合规风险管控系统,加之内部风险管控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不高,近几年频频在合规风控管理上出现问题。这从侧面反映的其实也是该公司未及时响应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以适应规范化管理和引导,而且没有风险意识,运行中自然而然出现错误。
(二)部门冗杂及权责不明
权责明确,部门各司其职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过多的机构会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支出,增加负担。同时大量机构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职责推脱,减缓抗风险的效率,致使企业制定的各种合规风险管控的措施和步骤都流于形式,并未落到实处,自然也不能发挥它的效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诸如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内部控制薄弱等情况。在请求审批的时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容易出现进展不明,投诉无门的情况。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来制约相关人员行为及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时,很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形成,进而滋生腐败的土壤。而且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内控建设形式化严重,加之部分管理者不具备胜任能力和管理能力,甚至有些管理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其根本实质都是因为没有明确各个部门职责权限,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间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职能交叉和责任界定模糊等情况不能做到避免出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职责,甚至于部分管理人员在制定策略时,对工作过于敷衍了事且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和研究,只是理想化地脱离实际进行决策。长此以往,形成的固定套路和模式不利于合规风险管控。
(三)资源和信息共享度低
在大数据时代,资源和信息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和资源,谁就有了发展的先机。针对市场上的信息和数据的垄断,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法律进行处理,维护各类企业公平发展的权利。但是其实在国有企业内部也存在着信息和资源的沟通交流较差的问题。在某些国有企业中经常出现横向部门交流较少,信息的共享较少等情况出现,甚至工作人员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其实长此以往,带来的不仅是企业内部消息的闭塞不通,也不利于企业综合合规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部门缺乏共享与沟通,会出现各类工作大量重复,资源协同性较差,工作效率较低等情况。不仅没有发挥国有企业内部协同合作的优势,反而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对于最终问题的解决却并未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员工与上级领导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极易导致企业运行能力的下行,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堆积起来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将带来更大的风险且不易补救。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后果可能还会有企业文化建设不畅及未来发展不畅等问题,要做到及时地发现和处理,才能避免更糟糕情况的出现。
二、合规风险管控的对策
(一)企业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建立
在合规风险管控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全面检视企业合规管控体系是否健全,从合规组织体系、合规制度体系、合规管理体系、合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对企业内各部门、岗位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合规风险管控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构建合理的体系:
①建立合规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各种合规风险管平台对企业的各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加强评估风险的能力,做到及时反馈然后对各类潜在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分析处理,以提高企业面对风险的效率。
②响应相关的国家政策,及时了解相关法律。国家颁布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公司法》等法律对企业的经营作出指导,与此同时每年的大政方针也提出了很多加强实体经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相关政策。企业要做到及时了解和学习,以调整合规风险管控方向。
③建立起完整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在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类。在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计系统之后,才能去更好的建立风险管控体系,避免企业在某些时候可能产生的损失。
④加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提高人员风险意识。从顶层开始,加强风险意识的建设,要让员工做到居安思危。这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好推动风险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
由于合规风险管控涉及面较广且复杂多样(即便是有个别特殊情况),所以在国企的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因素影响。确保企业各部门的职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内部的纯洁度也更利于企业风险管控,避免内部发生腐败现象的产生。要保证企业内各个机构之间相互制约与配合,明确不同权力部门每个职能责任人和具体职责任务以及工作流程等相关事项及程序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处理一件事情时不会出现推诿扯皮而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企业也应该在内部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宣传,从主观层面减少内部人员腐败的现象。事关重要风险时,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部门应该明确,并且进行事后跟踪整改。并且应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发现现有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部门细分或者是整合才能更有依据;还应该贯彻落实已经明确的职责,不应该出现挂名的现象,导致实际决策权又过于集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划分责任和实施奖惩措施是现代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加强国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
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对国有企业起着弥足轻重的作用。而信息获取的交流是企业焕发活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进行更好的发展。至于加强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则是建立合理的合规风险管控应该考虑到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利于提高风险管控的能力。强化风险管控的作用性,要从内部入手,使国有企业整体聚成一股合力更好抵御风险。各部门之间一旦形成了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渠道,会更加有利于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改变企业面貌,使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焕然一新。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企业政策来促进各部门和不同级别的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信息共享的效果。在客观因素上,国有企业可以通过程序性的东西推动数据共享,在主观上则可以通过建设国有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来进行利于信息和资源沟通的环境创建。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合规风险防控不但要内部建立合规风险的控制体系,也要借助外部专业机构力量共同推进,才能够使国有企业的合规风险管控起到效果,保障国有企业良好有序经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实现良好发展。
- 分类:专业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12-26 14:46
- 访问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企业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深入推进,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国企存在着许多经营风险。作为律师在为国有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时,应对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现状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帮助国有企业明确部门职权、加强信息交流,使国有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合规风险管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机遇和挑战,合规风险管控作为其中一个关键环节也逐渐被企业高层所关注。为推动国有企业全面加强合规管理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等,各省份相继也出台了相应的合规管理指引。山东省也印发《省属企业合规管理指引》推动省属企业合规管理工作,国有企业不单单通过加强自身合规风险管理,也要借助专业律师等外部专业机构对企业进行合规风险管控,识别企业合规风险,提升依法合规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有企业合规风险管控现状及分析
(一)缺乏风险管控体系
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一直以来都关乎着各类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逐步对国有企业实行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改革,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更为重要。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相关法律,要求各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企业经营活动自主权和控制权、收益分配机制等相关制度。而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的传统经营观念在企业经营中根深蒂固,墨守成规沿用旧办法,这带来的后果是合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存在着岗位职责不够清晰、职工综合能力较低和防范风险意识较弱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南京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合规风险管控系统,加之内部风险管控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不高,近几年频频在合规风控管理上出现问题。这从侧面反映的其实也是该公司未及时响应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以适应规范化管理和引导,而且没有风险意识,运行中自然而然出现错误。
(二)部门冗杂及权责不明
权责明确,部门各司其职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过多的机构会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支出,增加负担。同时大量机构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职责推脱,减缓抗风险的效率,致使企业制定的各种合规风险管控的措施和步骤都流于形式,并未落到实处,自然也不能发挥它的效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诸如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内部控制薄弱等情况。在请求审批的时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容易出现进展不明,投诉无门的情况。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来制约相关人员行为及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时,很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形成,进而滋生腐败的土壤。而且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内控建设形式化严重,加之部分管理者不具备胜任能力和管理能力,甚至有些管理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其根本实质都是因为没有明确各个部门职责权限,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间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职能交叉和责任界定模糊等情况不能做到避免出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职责,甚至于部分管理人员在制定策略时,对工作过于敷衍了事且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和研究,只是理想化地脱离实际进行决策。长此以往,形成的固定套路和模式不利于合规风险管控。
(三)资源和信息共享度低
在大数据时代,资源和信息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和资源,谁就有了发展的先机。针对市场上的信息和数据的垄断,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法律进行处理,维护各类企业公平发展的权利。但是其实在国有企业内部也存在着信息和资源的沟通交流较差的问题。在某些国有企业中经常出现横向部门交流较少,信息的共享较少等情况出现,甚至工作人员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其实长此以往,带来的不仅是企业内部消息的闭塞不通,也不利于企业综合合规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部门缺乏共享与沟通,会出现各类工作大量重复,资源协同性较差,工作效率较低等情况。不仅没有发挥国有企业内部协同合作的优势,反而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对于最终问题的解决却并未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员工与上级领导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极易导致企业运行能力的下行,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堆积起来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将带来更大的风险且不易补救。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后果可能还会有企业文化建设不畅及未来发展不畅等问题,要做到及时地发现和处理,才能避免更糟糕情况的出现。
二、合规风险管控的对策
(一)企业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建立
在合规风险管控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全面检视企业合规管控体系是否健全,从合规组织体系、合规制度体系、合规管理体系、合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对企业内各部门、岗位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合规风险管控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构建合理的体系:
①建立合规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各种合规风险管平台对企业的各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加强评估风险的能力,做到及时反馈然后对各类潜在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分析处理,以提高企业面对风险的效率。
②响应相关的国家政策,及时了解相关法律。国家颁布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公司法》等法律对企业的经营作出指导,与此同时每年的大政方针也提出了很多加强实体经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相关政策。企业要做到及时了解和学习,以调整合规风险管控方向。
③建立起完整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在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类。在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计系统之后,才能去更好的建立风险管控体系,避免企业在某些时候可能产生的损失。
④加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提高人员风险意识。从顶层开始,加强风险意识的建设,要让员工做到居安思危。这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好推动风险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
由于合规风险管控涉及面较广且复杂多样(即便是有个别特殊情况),所以在国企的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因素影响。确保企业各部门的职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内部的纯洁度也更利于企业风险管控,避免内部发生腐败现象的产生。要保证企业内各个机构之间相互制约与配合,明确不同权力部门每个职能责任人和具体职责任务以及工作流程等相关事项及程序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处理一件事情时不会出现推诿扯皮而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企业也应该在内部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宣传,从主观层面减少内部人员腐败的现象。事关重要风险时,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部门应该明确,并且进行事后跟踪整改。并且应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发现现有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部门细分或者是整合才能更有依据;还应该贯彻落实已经明确的职责,不应该出现挂名的现象,导致实际决策权又过于集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划分责任和实施奖惩措施是现代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加强国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
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对国有企业起着弥足轻重的作用。而信息获取的交流是企业焕发活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进行更好的发展。至于加强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则是建立合理的合规风险管控应该考虑到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利于提高风险管控的能力。强化风险管控的作用性,要从内部入手,使国有企业整体聚成一股合力更好抵御风险。各部门之间一旦形成了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渠道,会更加有利于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改变企业面貌,使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焕然一新。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企业政策来促进各部门和不同级别的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信息共享的效果。在客观因素上,国有企业可以通过程序性的东西推动数据共享,在主观上则可以通过建设国有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来进行利于信息和资源沟通的环境创建。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合规风险防控不但要内部建立合规风险的控制体系,也要借助外部专业机构力量共同推进,才能够使国有企业的合规风险管控起到效果,保障国有企业良好有序经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实现良好发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新闻
更多>>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111号济南华润中心55-56层
邮编:250014
电话:0531-66590815
传真:0531-66590906
邮箱:zhongchenglawyer@163.com
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 鲁ICP备05025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