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视点|国学智慧中的财富传承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家财富保护与传承的启迪


Published:

2025-05-06

“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绵延不绝,靠的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保持,靠的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传承”的名言警句和典故也多有流传。笔者想“借古说今”,启发现代企业家对自身财富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思考,促使其从萌发传承意识向具备全面传承思维的自我转变。

“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绵延不绝,靠的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保持,靠的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传承”的名言警句和典故也多有流传。笔者想“借古说今”,启发现代企业家对自身财富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思考,促使其从萌发传承意识向具备全面传承思维的自我转变。


 

“传承”一词经常和“继承”相混淆,不易被大家理解。笔者认为,按照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继承”是在被继承人去世后,被继承人的财产转化为遗产,继承人去接受遗产,此时的“承”有着被动接受的意味;而“传承”则是被继承人在世时,思考自身财富,并通过主动的筹划和安排,进而进行的主动传递。当然继承中的遗嘱作为传承的工具之一,也需要被继承人的主动作为。


 

我们现在讲的“传承”主要是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传什么”、“传给谁”和“怎么传”。


 

关于“传什么”,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肯定是 “传财富”,而狭义的财富传承就是传承金钱、房产土地和公司股权等可以量化、固化的物质,其实广义的财富传承还包含精神文化层面的传承,比如家风、家训、家族文化、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传承。“遗子黄金满籯(yíng),不如一经”(谚语,出自《汉书·韦贤传》)。韦贤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精通《诗经》,曾任丞相,他的小儿子也因通晓经学而成为丞相。韦贤家族以经学传家,四代位列三公,在古人看来,文化传承胜于物质财富的传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摘自《易传·文言传·坤文言》),易经强调德行传承比财富本身更重要,福泽后世的关键在于修善积德。而现代企业家目前更多考虑的是自身财富如何保值、增值,如何确保安全,即使有了传承的意识,也只是考虑安排好子女后代的生活,让其衣食无忧,但却疏于对家庭优良传统、家族文化、家风家训等方面的总结和传承思考。


 

对于“传给谁”,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一般都是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林则徐在《家训》中写道,“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从林则徐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其认为财富传承应以培养子孙德才为本,而非单纯留财。其实从另一侧面也说明,林则徐彼时已有了很强烈的财富风险意识,即留给子孙过多的财富并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事。现代企业家通过自己多年辛苦打拼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除非把大部分财富以慈善形式回报社会,否则,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筹划安排留给子孙后代,才能既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还不让其受累于财富、受害于财富,才能体现祖辈父辈对子孙后代充满智慧的关爱。


 

关于“怎么传”,古人也早已有了思考并在几百年前就付诸实施。宋代范仲淹创立“范氏义庄”, 设立《义庄规矩》,以田产收益资助族中贫困子弟读书、婚嫁、丧葬,四成收益养族人,六成收益投入教育,形成制度化慈善传承,实现“以公益养传承”的永续循环。此模式延续800余年,成为中国最早的家族信托雏形,“范氏义庄”也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与徽商、晋商齐名的洞庭商帮(如翁氏家族)的“隐形传承”,坚持“低调务实、分散投资”,将财富隐于土地、典当、书画收藏,规避战乱冲击,至今仍有后裔活跃于我国文博界。晚清巨富盛宣怀的“遗嘱信托”,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遗嘱信托案例。盛宣怀设立“愚斋义庄”,将半数遗产共计580万两白银放入义庄由专人管理,其中收益的四成归盛氏家族成员使用、四成用于做善事、二成归自家人使用,通过法律文书确保执行,这对于现如今的家族财富传承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虽然现代法律制度框架下的保险和家族信托作为家族财富传承的重要工具,都是近百年内才从国外传到国内的“舶来品”,但是早在中国的古代,我们的先辈就已经熟练运用遗嘱、信托等工具进行财富管理和传承,并借此保证了家族长久兴盛不衰。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民营企业也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更多的财富聚集到了私人和家庭手中,但是从古至今的案例一直在警示我们——“集合天下之财,必将集合天下之祸”。元明时期巨富沈万三“富可敌国而败于骄奢”,其因炫富触怒朱元璋,家族遭流放,财产充公,最终惨死云南。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凭借官商纽带积累巨额财富,但因政治倾轧破产,临终告诫子孙“勿近白虎(白银)”,凸显财富依附于权力的风险。西晋石崇以奢靡炫耀财富,最终因政治斗争被灭族,印证《周易》“亢龙有悔”之戒——富贵至极而不知收敛,必遭灾祸。以史为鉴,家族拥有巨额财富才更需低调避祸,权力可以带来财富,也可以让财富顷刻覆灭。现代企业家对此更应“居安思危,知进知退”,尽早进行财富管理规划,做好财富风险安全隔离的防火墙设置。


 

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征讨论治国时提出,“创业易,守成难”(出自《新唐书·房玄龄传》),强调传承基业比开创更难。“富不过三代”,源头可溯至《孟子·离娄章句下》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警示财富传承需重视后代教育和规划,否则极易衰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摘自《韩非子·五蠹》),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也会发生变化,而事物的变化则需要我们调整应对策略。家族财富传承也一样,需要随时代变革调整策略,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固步自封。汲取国学精华,借用古人智慧,参考“范氏义庄”与“盛宣怀遗嘱信托”,现代家族也可在现有法律框架之下进行合理的财富管理和分配,通过设置防火墙隔离可能发生的财富风险,并综合运用法律协议、遗嘱、保险、家族信托、慈善等工具实现家族财富有序、科学的传承。


 

最后借用人工智能AI助手DeepSeek给出的总结语——传承的本质是文明的接续!从《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哲学,到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实践,中华文明早已揭示:真正的财富传承,是“物质、制度、精神”的三重交响。当企业家以《大学》修身之道筑基,用法家制度智慧筑堤,借道家自然规律引航,方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让财富成为文明长河中的永恒浪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