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5-05
近年来,我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涉案金额屡创新高,涉及领域从传统金融向新兴业态快速蔓延。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范围内共审结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案件2.5万件,同比增长5.3%,判处罪犯4.8万人。这类案件往往裹挟着复杂资金网络、庞杂参与群体和新型金融形态,使得刑事辩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前金融监管呈现严打态势的大背景下,辩护律师既要应对司法机关强势的侦诉优势,又需破解法律适用中的模糊地带,传统辩护路径已显现明显局限。司法实践中,聚焦吸收资金总额、主从犯认定等常规防御层面,虽然确实也足以起到辩护效果,但未免千篇一律,且不能全面地评价被告人的涉案事实。相反,如果目光超越自然人犯罪层面,而回转到单位犯罪上,那么我们会发现,在众多抗辩策略中,“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区分”这一辩点,犹如遗珠弃璧,虽已经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和新司法解释的颁行,而处于理论与实务冷落的夹缝中,却蕴含着辩护突围的重要切口。
2025-05-09
08
2025-05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民间投融资行为日益频繁,法律关系交织下的争议解决往往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难点。尤其在涉及大额资金流转、高利率约定及多主体合作的场景中,如何准确界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不仅关乎个案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分配,更对统一裁判尺度、规范交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案涉及自然人之间高达2800余万元的资金往来,伴随周利率10%的高息约定及三方合作中止协议的签订,法律关系呈现“借贷”“合伙”“合作”多重属性交叉的特点。此类案件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与实际履行行为之间的偏差、书面证据的缺失与交易惯例的冲突,均对司法认定提出了挑战。本文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法理,立足案件事实,通过法律关系本质特征的穿透式分析,探讨借贷关系排除、合伙关系否定及合作关系认定的裁判逻辑,并就合作经营中债务承担规则的适用展开论证,以期为类案处理提供裁判思路参考。
2025-05-08
08
2025-05
视点|公司减资未通知债权人 违法减资股东应对债权人承担何种责任?
在公司资本制度改革背景下,减资作为企业调整资产结构的重要手段,其程序合法性与债权人保护的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实践中,部分公司基于简化流程、降低成本等考量,在减资时未依 务或提供担保的法定权利,进而引发系列纠纷。在此类案件中,违法减资股东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不仅关乎新《公司法》原则的落实,更直接影响商事交易安全与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2025-05-08
06
2025-05
视点|国学智慧中的财富传承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家财富保护与传承的启迪
“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绵延不绝,靠的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保持,靠的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传承”的名言警句和典故也多有流传。笔者想“借古说今”,启发现代企业家对自身财富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思考,促使其从萌发传承意识向具备全面传承思维的自我转变。
2025-05-06
06
2025-05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开放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同居现象日益普遍,逐渐成为未婚者倾向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根据百合佳缘集团联合“后浪研究所”共同发布的《2023年轻情侣同居调查报告》,77.8%的年轻人对同居持开放态度,其中有过实际同居经历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分年龄层来看,00后婚前同居比例为26.9%,而80后、90后的婚前同居比例则分别达到了59.9%和63.8%,中国未婚同居率呈上升趋势。同居关系的日益普遍,也带来了诸多法律纠纷,然而很多人对同居关系中的法律问题却知之甚少,笔者现结合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梳理。
2025-05-06
06
2025-05
视点|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与平台责任:最高人民法院两批典型案例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于2024年12月发布第一批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指导性案例及典型案例,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发布第二批,相关案例明确了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与责任承担规则,旨在平衡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平台经济发展。 以下是第一次发布案例的核心内容与第二次发布的具体典型案例:
2025-05-06
29
2025-04
近些年我国商标申请量增长幅度较大,然而在大量商标注册申请背后存在一些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部分申请人存在攀附他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恶意抢注、囤积商标等行为,不仅侵犯了其他商标权人的权利,而且占用了商标资源。基于前述事实,《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成为以绝对事由撤销或者无效注册商标的主要条款;“以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打击了一批以“傍名牌”为目的的恶意抢注、为牟利而囤积大量商标等不正当行为。
2025-04-29
29
2025-04
在商事交易活动中,为了加强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合同双方往往会在合同条款中约定违约条款,并明确与之对应的违约金。它既能够在对方可能违约时起到事先预警和预防作用,也能在实际违约发生后减少守约方的损失。然而,关于违约金的约定常常引发争议,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违约金数额是否过高或过低,是否需要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进行酌情调整。实践中,不同类型合同、不同合同主体地位及交易背景,都会导致违约金约定与实际损失呈现错配。守约方往往会以“补偿损失”“弥补可得利益”为由要求维持甚至提高违约金,而违约方则常常主张违约金“过高”,请求调减。因此,如何合理把握违约金调整的启动条件、评判标准、酌定幅度以及不同案例场景下的特别规定,成了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的焦点。本文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综合分析和研究违约金调整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原则与运用逻辑。
2025-04-29
29
2025-04
视点|关于人事聘用合同中针对违反服务期限制的教师增加违约金条款的效力分析
随着教育行业人才流动的加剧,学校等教育机构为保障师资稳定性,常在人事聘用合同中增设服务期限制及违约金条款。然而,此类条款的效力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结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山东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适用、条款性质、公平原则等角度,对教师聘用合同中违约金条款的效力进行系统性分析,并提出实务建议。
2025-04-29
29
2025-04
2023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保留了一人公司人格否认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但是,一人公司财产独立证明标准长期存在分歧,规范困境和认知困境相关交织下的裁决,呈现了丰富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在夫妻公司、社会资本利益共同体等可能被实质性认定为一人公司的多情形叠加效应下,明晰一人公司财产独立证明路径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司法裁判中提取了相关司法观点,希望能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思路。
2025-04-29

众成清泰济南区域